2019 · 書籍心得

[心得]《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》by湯瑪斯.佛斯特

───「不要只用你的眼睛看。」
──

閱讀日期:20191009(五)
心得評價:★★★☆☆

內容簡介(取自博客來):
  小說或詩歌中的意思,遠超過表象所看到的。文學作品中無所不在的象徵、發生在某個人物身上的意外轉折,這些隱晦的不確切,讓文學作品看來撲朔迷離。
  作者告訴我們如何解開這些潛藏的秘密,邁向文學探索之路,是多麼容易又有成就感。旅程的目的絕對不是表面上看來這麼單純,吃一頓飯也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,下雨下雪永遠不是天氣預報的問題。這本書涵括了文學作品典型的幾個重要主題、敘事技巧及形式。
  書末附上參考閱讀書單!

  ──

  附上一個偶然看到、讓我頗為認同的心得解析:李洛克書評

  上面的書評已經十分完整了,所以接下來我就不再從頭介紹,單就我的立場來看這本書!我當時是剛升上大一的學生,初初踏入文學系的世界,所以一切都覺得非常的不同。我很早就覺得自己有所不足,但直到那時候才稍稍意識到不足之處究竟在哪。但是洞實在太大了,想補也不知從何補起,所以覺得很徬徨(當然到現在為止洞也差不多大,只是至少知道該前進的方位了)。

  看到這本書時,雖然覺得略冗(因為舉例太多),但還是有部分對我而言是有幫助的。以下列舉出來,希望也能幫到剛開始學習文學而覺得徬徨的大家(閱讀和讀懂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,曾經我也覺得一樣,但「閱讀」事實上只是享受自己讀得懂的地方,而「讀懂」卻是去探索文本的每個角落。閱讀體驗當然會增加不少,但難度也相對高)。

  不要只用你的眼睛看,換句話說,不要用我們現在公元兩千多年的眼光來閱讀從前的作品,應該要找一個能了解當時局勢的觀點,曉得作者當年的社會、歷史、文化和個人背景。

  這是我在這本書裡獲得解答的其中一個段落。很多經典現在看來都不知道為何能被稱作經典,像我曾經找了海明威的《老人與海》來看(還是翻譯成中文的),但看完後就像上面說的那種感覺,開始思考我的閱讀方式究竟與他人差在哪裡。但後來聽說這本書是由非常簡單的英文寫成(而我看了翻譯本,理所當然感受不到),這是他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。還有些經典是由於題材在當時非常前衛,但從今日看來只會覺得隨處可見,這是時代差異而造成的隔閡。

  什麼叫做符號?可以指涉訊息的叫做符號,由符徵和符旨構成,符徵是固定的,可用以指涉,被指涉的訊息則叫做符旨,可隨人理解;換句話說,雖然符徵是固定不變的,但是卻不一定會用來指涉固定的符旨,而且甚至還可以用來指涉出人意料之外的訊息。

  在我們閱讀作者從舊意象中翻轉新意的同時,舊的意象如魅影般發出迴響、與新的意義產生共鳴。

  關於上述兩段感覺可以一起講。我認為這是所謂「言外之意」,或是拿舊典故來比喻新事物。前者是刻意凸顯或隱藏原意,而後者可以同時表達出兩種意思,例如黃庭堅的奪胎換骨法就是其一吧。

  我們預期的和實情之間產生了差距,因此形成了雙重認知,一次可以聽到兩種聲音,這一點正是反諷的特色。

  這段我還沒有很理解,大概懂作者想表達的意思,但因為比較少閱讀反諷相關的書籍,因此這方面的知識更加缺乏。

  又沒有人要你把故事從頭到尾說一遍。我們只是要取材自先前的故事(或說是「先行文本」,從教授的角度來思考,世上萬物都是文本),也許是利用當中的細節、也許是模仿情節發展的模式,藉此讓我們的故事更有質感、更有深度,或者帶出主題、製造反諷、顛覆讀者對故事根深蒂固的認知。用多用少取決在你。老實說,你只要稍微影射一下,馬上就能勾起讀者對整篇故事的記憶。

  這段我覺得是這本書當中最基礎也最必要先理解的一段,就如同書中提及,「文學從文學中再生文學。」,因此文本內容總是層層疊疊,也就多了些曲折趣味。

  總之我認為,如果是文學入門者應該會覺得這本書頗有幫助,但若是已有基礎的研究生或學者,也許會覺得這有些老生常談吧。

發表留言